首页 > 推广

西安交大创新港源居楼获2023年WFEO工程建设卓越奖
2023年11月08日 11:39 中新网陕西

  位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源居楼,取“知万物之源,则居可知矣”之意。这座由交大师生团队自主设计,联合不同学科的专家们倾力打造的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学的独特魅力,日前荣获“2023年WFEO工程建设卓越奖”。

从左至右分别为周典教授、顾兆林教授、王宇鹏教授、罗昔联教授
从左至右分别为周典教授、顾兆林教授、王宇鹏教授、罗昔联教授

  统筹协调,交叉融合显特色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于2005年成立之初,就由孙九林院士及顾兆林教授和周典教授等提出了“人居环境显特色,学科交叉谋发展”的发展理念。“我们很早就认识到,大项目需要大团队,大项目需要大平台。”顾兆林教授说道,“我们提出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科学研究的平台。”

  2014年,人居学院团队联合陶文铨院士、何雅玲院士提出的低碳绿色建筑的理念极具前瞻性。项目不仅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还被列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项目之中,同时也得到了校友企业的资金技术支持。

  周典教授指出,建筑主要采用清水混凝土装饰墙面,体现了源居楼作为高校科研建筑质朴的风格,同时以金属板为装饰,在粗犷与细腻的对比中彰显建筑的美学价值。

  “工作学习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活。”周典教授说。楼体内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来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活跃室内空间氛围。“目前已经在各层设置了水吧,后续也将进一步建设,努力打造学生休闲娱乐的空间。”

  顾兆林教授表示,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在整座楼体的建设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谈及对源居楼的设想与展望,周典满怀憧憬:“我们将整个楼宇作为实验载体,它也将在后续实验中展现出持久磅礴的生命力。”

  攻坚克难,齐心戮力谋布局

  源居楼着手设计之时,创新港其他大楼已接近竣工,因此必须结合地形,综合考虑采光、功能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符合总体规划要求,打造适合交大人产学研用一体的实验性建筑。

  周典教授表示,如果采用传统的围合型布局方式,南北纵长的建设用地会导致很多房间处于东西朝向,采光和通风性能均不佳,因此团队结合纵长的用地形态,为最大程度利用南北朝向,决定采用“Z”字形的平面布局。于是,源居楼北边的房间设计成面积大的实验室,南边一侧做成了较小的教师办公室;而在“Z”字形的两个转折部位,一处设置为下沉式庭院,另一处设置多功能大厅。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教师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大幅度提升了空间利用度。

  楼宇建设主要由人居学院杨鹏书记和顾兆林教授负责统筹,周典教授负责总设计。面对实际问题,多学科领域的老师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反复商讨,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攻克难题,整个设计团队形成了一条链,环环相扣、紧密配合,最终呈现了出色的成果。

  技术超前,低碳建筑展未来

  当得知源居楼项目获得了“WFEO工程建设卓越奖”时,设计团队的成员们都很开心,“我们希望在学校的支持下,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学术交流与科研的综合性平台,让他们可以在这里自由探索、实践和创新。”

  源居楼不仅是一座节能现代建筑的示范楼,更是低碳建筑研究设计的新型“实验性建筑”“自然能源协同转化与利用低碳建筑”综合实验平台。谈及楼体的技术运用时,周典教授说:“源居楼建筑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能源转化利用,突破了以往被动式节能技术,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自然资源的转化率。”

  王宇鹏教授介绍道:“建筑立面的创新让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这栋楼的技术更符合中国城市的低碳建筑需求。楼宇建筑的技术和理念具有较高的可推广性,可以面向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在楼宇内开展20多项实验研究。

  罗昔联教授分享了源居楼在储能设备和装备研发与应用方面展现的优势。“这些技术已经在秦创原落地并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为陕西的清洁供热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尤其是在陕南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中,相关储能技术与设备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谈及低碳建筑的未来趋势,王宇鹏教授充满了期待:“源居楼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平台或科研楼,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建筑。在最重要的能源消耗占比问题上,我们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为住宅类建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文字:通讯社 李凌瑾、裴清欢、刘佳、温馨 图片:通讯社 李凌瑾 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