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新闻

西安营商环境的“六度空间”   
2023年08月16日 10:05 西安晚报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

  何谓营商环境?集中办公的政务服务大厅?“最多跑一次”的承诺?

  答案或许不止这些。

  企业选择一片沃土深耕细作,往往会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包括政策服务的稳定、阳光、透明,考虑产业链条的完整、多元化融资需求的满足、科技和人才的储备、货运物流的便捷通畅等,这一份整体账单计算出综合发展前景。

  如此看来,营商环境的提升也永远在路上。它的方向势必从“窄”向“宽”转变,从“硬”到“软”升级。

  树立“大营商环境观”,西安正在以建好“双中心”、建强“秦创原”、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西安都市圈、城市“北跨”发展、优化开发区体制机制等六个新的维度,深化拓展营商环境的概念内涵,营造营商环境的“六度空间”。

  一

  “我们是一家科技型企业,对高端科研人才的需求很大,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再加上秦创原的成果转化等机制,恰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刚在西安建立研发中心的深圳畅想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海平说。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一座城市的科创资源,无疑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选择投资发展的重要指标。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创智云谷内,一批精密零部件正在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这项技术是我国亟待突破的“卡脖子”技术之一。

  企业负责人米天健是西安理工大学青年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多年。“秦创原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在从“技术端”到“市场端”的贴心服务下,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十余条生产线,去年营业额达到4500万元,预计三年内总产值可达5亿元。

  举全市之力建设“双中心”、秦创原总窗口,复制“一院一所一港”模式,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西安正纵向贯通科创链条、横向融通各类资源,把教育、科技、人才和秦创原平台变成营商环境。

  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目前,西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431家和10186家,年底将达到1.2万家和1.4万家。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市排名全国第6位。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关于公布2022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的通知》中,西安以2881.30亿元的输出技术成交额位列全国第3,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将视野放大至全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科技集群排名显示,西安从2020年的全球第40位,2021年的全球第33位,已跃升至2022年的全球第22位。

  “原”上风起,动能无限。“双中心”的创新硬核,正是企业的发展硬核。

  二

  一个人能发挥多大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所处的平台,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城市发展的平台、空间、机遇,与企业发展的高度、广度、深度相契合。

  “中欧班列长安号往返穿梭于西安和中亚五国,为西安带来了物流、人流和商机。中国-中亚峰会将为西安未来加强同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和经济交流带来崭新机会。”5月19日的中国-中亚实业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表示。

  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和红利,一批企业感触最深。

  5月23日,中国-中亚峰会闭幕后的第四天,重达两吨的车厘子就搭乘波音B757-200型飞机,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运抵西安。即到、即查、即验、即放,仅1小时这批货物便完成了交付。

  5月30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装载着各种货物的50个标准集装箱从西安驶向塔什干,货物总货值突破1亿元。

  数据印证了张少刚的说法。

  上半年,长安号开行数量和货运总量分别增长46.2%、64.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37.8%;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26845家,同比增长91.5%;新增外商投资企业49家,同比增长36.1%....。。

  从驼铃相闻到班列飞驰,从立柱架梁到联通万里,站在向西开放的前沿,西安正在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把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开放优势正加速转变为发展胜势,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三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城市“北跨”发展……时代命题予以西安一次次机遇,多重机遇叠加予以西安一次次赋能。

  今年以来,通过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迈出“北跨”发展关键一步,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和西商融合,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为企业开拓了更大发展空间。

  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标准股份”)西安基地整体搬迁到了渭北新城渭水七路。在公司副董事长黄玮看来,区位优势是企业抢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场的重要支撑,渭北新城具有发展先进制造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久前,《西安市2023年北跨发展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出炉,西安将安排北跨重点建设项目287个,总投资8205.28亿元。

  城市北跨,拥河发展,是西安打造“工业强市”的一大步,“北跨”区域成为有效支撑西安下一个万亿级经济体量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空间格局的拓展,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空间和新的突破。

  四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开发区是聚集和配置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更是打造营商环境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

  如何把开发区高效运行机制变成营商环境?西安出台《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提升开发区运行机制,剥离社会职能,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驱动主力军、对外开放主窗口、产业发展主阵地作用。

  “没想到短短7天,就完成了所有的征地拆迁赔偿。如果不是‘区政合一’,我们公司很难这么快拿到这块土地。”西安钢研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

  “企业在北屯街道李浩村进行了选址,征地拆迁涉及两个村子210余亩地。以前对接程序相当复杂,征迁这么大的地方至少需要半年。”北屯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阎良区与航空基地成为‘一家人’,事情好办多了。”

  2022年4月13日,西安市阎良区(航空基地)召开动员大会,全省首个“区政合一”改革正式启动。阎良区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统一机构设置,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多块牌子”集中管理,为西安市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揭开大幕。

  以去行政化为导向,截至2022年底,各开发区已累计剥离移交2902项社会事务。

  各开发区实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西咸新区由三级管理优化为两级管理,各开发区“轻装上阵”,积极探索创新“管委会+产业园区”“管委会+公司”模式……

  通过推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市属开发区内设机构数量精简一半以上,在行政成本减少的同时管理效能显著提升,让市场主体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数据显示,今年1月-7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3.45万户,同比增长23.56%;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06.82万户,同比增长10.01%。

  “六度空间”的创新实践,是西安加强制度供给、要素供给、服务供给的探索。通过广义理解、深化拓展营商环境的概念内涵,做强“引力场”,做大“蓄水池”,做优“生态圈”,做广“竞技台”,西安正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营商环境生态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品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行稳致远。

  (记者 拓玲 何兴龙)

责任编辑:崔景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