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 我的老师
2022年10月11日 09:15
来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老师是照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进的路。

  我的这位老师姓李名丁,笔名“金特”,现就职于《当代陕西》杂志社,任编辑室主任、编审、文字总监。是我37年前在陕西省建材工业学校上初中专时的语文老师。 在近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陕西新闻道德风尚奖”评选活动网络投票中,李丁老师赫然在列。为此,微信同学群中掀起了为李老师投票的热潮,踊跃为李老师送上一份人气票。


  说起李老师,他与我们耀州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外祖父解放前曾在我们耀县任税务局局长,作为局长家的千金——他的母亲豆蔻年华是在耀县度过的。就在前多年,他母亲去世前病重之时还在念叨着想到耀县去看看,李丁老师为了安慰母亲,向母亲表态,承诺等病好了一定陪她到耀县故地重游,但天不遂人愿,老人不久便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那个承诺,李丁老师把母亲入土为安之后,带着女儿专程来到了耀州,让女儿抱着母亲的遗像,在耀州的药王山、文庙、神德寺塔等母亲记忆深刻的地方转了一圈,总算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我的“初中专”母校——陕西省建材工业学校,地处西安市南郊陕西广播电视发射塔南侧。1985年9月,在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我背负行囊,来到学校,成为该校首届初中专学生中的一员。因为是一所新设立的“初中专”学校,我们学校的老师大多是大学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和我们的年龄相差无几。因为彼此年轻,师生间的交往便跨越鸿沟而无代差,和谐相处而不乏激情。

  学校年轻老师居多,印象最深的当属我们的班主任元德宝老师和语文老师李丁。

  元德宝老师是渭南白水县人,因其班主任职责所在和我们的接触最多,其帅气的外表在渊博的学识笼罩下自带光环,深受同学们的爱戴。他既教给我们知识,又教会我们生活。课余时间,他教我们跳交谊舞,教我们学唱歌,给我们讲国际国内大事……他使我们这些少小离家的心灵得以安抚。也许因其“渊博”,他在我们毕业不久便荣调陕西省委党校工作了。多年前,他曾受耀州区委党校之邀来耀授课,不巧的是我那几天刚好出差在外,与元老师在耀相逢失之交臂。


  李丁老师则是一位浑身上下都充满了诗人气质的人。曾记得在他的语文课上听得最多的是他讲解的诗词歌赋,他朗诵诗词时那种疯狂、那种痴迷、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形象,深深地刺激了我们的文学细胞,引导我们走上文学之路。因此,在他的“手下”聚集了一帮文学青年,我也名列其中。

  李丁老师的语文教学常常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记得有一年清明节前夕,在语文课上,他突然要求大家以清明节为主题即兴写一首诗歌,并要求下课前完成。短短的四十多分钟,大家又毫无思想准备,这一要求大家都觉得难度很大,我也硬着头皮写了一首题为《一束含泪的白玉兰》的诗歌,好歹在下课之前交稿了。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我的诗歌被评为优秀诗歌,并入选学校清明祭扫活动的诗歌朗诵。

  对于这样的作诗方式我是带着疑惑在一次和李老师的交流中得到了答案。李老师说,写作是与灵感密不可分的,即兴写作激发出的灵感往往可以产生鲜活的新意,同时即兴写作也是一个人文学功底高低的试金石,只有灵感与功底的有机结合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听了李老师的话,我对他的语文教学更为叹服。关于文学灵感,我不敢说我天生就有,我感觉我是被李老师的教导激发出了一些灵感;关于文学功底,我自以为自己还是有许多优越感的,因为,从我上小学写作文起,我的许多篇作文都是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赏读的,这让我曾经多少次引以为傲。

  李丁老师是在我们初中专毕业后工作调动至省委党刊《共产党人》杂志社做编辑的,以后合并更名为《当代陕西》。因此,他曾经因公来我们耀县做过采访,县委组织部接待的,我当时也从事新闻工作,陪同他参与了采访活动。此后,一个不经意的机会,在《陕西农村报》的编辑、记者招考中,我有幸被录用。在《陕西农村报》工作的一年中,我多次和李老师见面,或一起吃饭,或一起游玩,也多次去过他家(西安北院门附近),和李丁老师的交往是亦师亦友的状态,正如他赠我书的扉页上写着“小平贤弟雅正”,就凭这个签名,谁能看出作者和我是师生关系呢?


  在《陕西农村报》工作一年后,由于人事关系无法解决,我又回到了当时的耀县县委宣传部。此后,虽然和李丁老师的见面机会很少,但他陆续出版的杂文集、诗歌集《温馨与光明》《那西沙斯·水仙》《日丽中天》《家在回坊》等书籍,或送或取或转交,我都先后收入囊中。

  读了李丁老师的这四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诗集《日丽中天》,这本诗集内容丰富,诗歌形式风格各异,或高兴、或低沉,或兴奋、或气愤,或浪漫、或现实,或歌功颂德、或针砭时弊,无不体现了作者正直无邪、朴素无华、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他的诗多为新格律诗,短小精悍,才思敏捷,如山涧的小溪纯净清亮,自然流淌,看似没有什么固定章法,而这正验证了我国文学泰斗巴金的文学理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为了表达我对李老师这本诗集的推崇,2008年8月,我曾在《教师报》上发表过一篇李丁老师《日丽中天》读后感的文章——《文如其人 诗为心声》。

  如今,李丁老师已经在《当代陕西》杂志社工作30年了。30年来,他的工作状况正如他参评“陕西省新闻道德风尚奖”中介绍的那样,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潜心钻研,为陕西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作品多次获得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杂志社上级主管部门省委组织部领导亲切地称他为杂志社的“社宝”、“老黄牛”。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21年获全国党刊协会“从事党刊编辑工作20年”荣誉证书和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证书、奖章。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如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今年已经58岁的李丁老师依然奋战在党刊编辑一线,作为他的学生,无以回报,我只能在耀州遥祝李老师万事顺意,身体健康。并深情的说一声:感恩您,老师!(张小平)

责任编辑:李一璠

张小平 | 我的老师

2022年10月11日 09:15 来源 中新网陕西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