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四院故事首登大银幕,这场“诗”是航天人的故乡与远方
2021年09月27日 15:47
来源:

  “国庆三部曲”《我和我的父辈》之《诗》

  “国庆三部曲”系列前作《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连续两年斩获国庆档票房口碑双收的佳绩,优异的市场表现也令同系列接棒力作《我和我的父辈》备受关注。

  《我和我的父辈》延用前两部多位导演集体创作的方式,以世代为章,也将以细腻的手法再次唤起全民心底最深处的情感共鸣。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执导,将于9月30日全国上映。

  《我和我的父辈》之《诗》篇章,首次将航天四院人参与研制和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故事搬上大荧屏,讲述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前夕一个普通四院家庭牺牲奉献的感人故事。

  四院故事首登大荧幕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之《诗》以1969年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为背景,以四院研制生产长征一号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为蓝本,以一个普通航天家庭为切口,讲述两代航天人身体力行完成航天梦想的使命传承的故事,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父母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以此向中国航天人致敬。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当时由四院研制生产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为卫星的成功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台发动机,从研制启动到发射成功,四院人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创造了当时航天史上的奇迹。当长征一号火箭轰鸣着升上太空,在一定的高度上,四院提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最后有力一推,使东方红一号卫星按照预定方案,准确入轨,环绕地球飞行,一曲《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庄严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太空时代从此开启。

  2021年9月21日,“追星星的人”——中国电影人致敬中国航天主题特映活动在北京航天城举行。

  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中国首飞航天员、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航天科工集团六院原院长、集团发展计划部原部长高崇武,航天科技四院职工、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徐立平等出席,放映了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之《诗》篇章,以光影之礼回望峥嵘岁月。

  在电影主创致敬航天人环节时,导演也是主演的章子怡表示:《诗》篇章讲的是一个“火药雕刻师”一家的故事,这并非凭空虚构的,在航天第一线,现在仍有许多整形火药的“雕刻师”,他们长年坚持在这个危险岗位,令人敬佩。

  拍摄初期,主创团队线上采访了徐立平师傅和他的母亲,了解到了火药雕刻师背后的种种艰辛,让大家对这群航天人有了最初的认知。

  “火药雕刻师”被称作“刀锋上的舞者”,因为要求极为精细、操作极其危险,至今仍旧无法完全用机械替代。作为演员,自己从未接触过这样的工作,徐立平为主创团队解释了很多火药雕刻师的工作日常和风险性,以及徐师傅本人在工作中一些难忘的故事,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很多灵感。

  作为四院航天人的代表,徐立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看完影片,我很激动,电影全景展现了当年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的历程。我 出生在内蒙的呼和浩特,当时住的平房电影里都展现出来了,看完感觉非常亲切。其实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大事与大人物,剧组选择“火药雕刻师”作为主角创作,让我很是感动。

  和电影中一样,我们工作时必须十分谨慎,火药特殊性,我们进入操作间,都需要提前消除身上的静电,因为可能一点火星,就可能酿成大型事故。有时人要钻到火药堆里面,对技术和心态都是非常大的考验。危险的工作总要有人敢做,工匠精神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徐立平的专注与奉献精神不仅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也让片中两位小演员送上了最真诚的鞠躬与致敬。

  《我和我的父辈》之《诗》

  《诗》这个单元主要致敬航天英雄。讲述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背后,一个航天科研人员家庭默默为航天事业奉献,为大家舍小家的故事。

  为了找到故事开始的原点,主创团队做了大量人物采访。8个月时间,底稿素材生成了十几版不同方向的故事。直到有一天,主创团队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大国工匠纪录片,讲述四院7416厂药面整形工徐立平的故事。荧屏上的徐立平,既有雕刻火药时毫厘不差的精准,又有因常年危险岗位工作付出的艰辛。这种自带层次肌理的人生,兼具了复杂和克制。这份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危工作,这份职业肩负了什么,答案安静浓郁,不言自明。

  沿着这条线索,主创团队开始一起查资料、找原型,构思这个故事。拍摄初期,导演团队线上采访了徐立平和他的母亲,了解火药雕刻师背后的种种艰辛,渐渐地,一个基于火药雕刻师的故事,逐渐眉目清晰。

  影片中,漫天黄沙、茫茫戈壁,时代气息与历史质感扑面而来,迅速把观众带回了50多年前“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电影细致入微地真实还原了四院人生活与工作的一隅。

  当时,四院刚从四川泸州搬迁到还在建设中的内蒙基地。那里还只是一片黄沙中点缀着的几处空壳厂房,再加几栋单身宿舍楼和一个用芦席搭建的食堂。

  至于生产条件,也只有一条拼凑起来的临时装药线。内蒙基地的生活条件更是艰苦不堪。仅有的几栋单身宿舍楼成了睡觉吃饭、学习办公、设计画图的“综合楼”,有家室的人员则分散借住在周围一、二十里范围的农户家里,住房都是土坯垒砌的“干打垒”,一日三餐几乎天天是窝窝头就土豆和白菜,再加上塞外的气候,地冻天寒、飞沙走石,真够人受的。但这一切困难没有吓倒任何人,整个队伍满腔热情、乐观愉快地投入生活和工作。

  电影里主人公带着一对儿女挤在简陋的平房里,衣着朴素、眼神清澈,亦如那些正当年的四院人把青春与汗水,一股脑洒向了这片荒芜的大地。

  航天科研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电影里主人公随时都可能遇到火箭试验过程中突发的意外..。。这也揭开了航天工作者背后千万航天家庭的奉献与牺牲。

  1965年,国家制定了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计划,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第三级发动机决定使用固体发动机,这也是四院承担的第一项国家型号任务。于是,1966年开始,展开了我国第一种实用的固体发动机研制。

  1968年1月26日,四院研制的直径770毫米发动机进行首次旋转试车。可是在点火后30秒钟,发动机发生爆燃,带着满身的火焰脱离了试车台,试车失败。面对首次失败,研制人员没有气馁,迎难而上,经过分析,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此后,四院人进行了艰苦攻关,先后解决了脱粘和燃烧中氧化铝沉积问题,后来进行的10余次试车均获成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四院科技人员代表陈克明和一线工人代表李德春到北京天安门城楼参加“五一节”观礼。

  之后,四院再接再厉,又研制成功了返回制动发动机,1975年随同资源探测卫星上天,在胜利承受了多日高空环境考验后,准确工作,把我国返回式卫星安全推返地面。这两个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国家质量金奖、银奖等重大成果。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四院研制的远地点发动机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开辟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崭新领域。

  今天的四院,已发展成为拥有战略、战术、宇航全应用领域各型固体发动机研制生产能力,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基地和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一流航天高科技企业,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战略安全基石。(航天四院)

四院故事首登大银幕,这场“诗”是航天人的故乡与远方

2021年09月27日 15:47 来源 中新网陕西

相关新闻